当前位置: 首页 >> 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民族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总结报告 >> 成果实现路径

(一)确立共同目标,聚焦特色发展

共同体联盟院校基于民族性、地域性和学科属性等共性特征,确立了“协同发展、传承创新、彰显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一同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民族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共同体联盟院校办学地点的行政区划内,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该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共同体联盟院校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历史使命,把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科研创作基础,以优秀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作为发展特色,建设特色学科、优势专业、一流课程,产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二)加强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以合作交流为基础,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优点,实现共同进步。共同体联盟院校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如不同的发展背景,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优势等。共同体联盟院校在体系建设与推广应用过程中,学他人优点,找自身差距,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影响力。7年来,召开交流协作或学术研讨会40余次;实现了校际之间学分互认;师生短期访学交流人数近700人次,开展教学工作坊、联合展览、演出等各类交流活动10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

共同体联盟院校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客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逐步开展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近年来,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撤销、停招部分专业,申报人才需求较大的新专业,扶优扶强扶特,将学校的教学资源集中到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之中,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同时,全面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建设精品特色课程112门,共享课程162门,出版特色优质教材126部,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256篇。

(四)名师名家引领,打造优秀团队

共同体联盟院校以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突破口,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做好人才引进、招聘和培养工作,通过搭建教师教学发展平台,增加专项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切实保障了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共同体联盟院校中,“国贴”16人、“省突”“省贴”35人、省级以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文化名家、四个一批、青年拔尖人才”等共计7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名,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17名;有省级以上哲学社科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31个。共同体联盟院校均具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尤其是在教学、科研与创作中,充分发挥名师名家引领示范作用,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民族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大经费投入,强保障建平台

共同体联盟院校坚持“统筹兼顾,教学优先”原则,建立了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长效机制,构建优质教学资源体系,全面改善办学条件。7年来,共同体联盟院校共投入1.7亿元本科专业建设经费。其中,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1个,教研平台32个,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400余个,为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真正贯彻“以本为本”的理念。

(六)推进传承创新,积极服务社会

共同体联盟院校利用艺术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大胆创新,积极实践,投身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事业。除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三项职能外,还积极服务社会。7年来,开展各类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演出活动600余次,并依托各级各类教研平台、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各级各类校地合作项目500余个,师生参与数达100000人次。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优秀民族文化注入活力,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

(七)加强对外交流,扩大文化影响

共同体联盟院校不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各类对外交流项目,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7年来,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院校和院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办学、师生互访、联合展演等活动,在博采众长的同时,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