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了地方高校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的路径与机制问题
2.解决了文化强省建设中所需的艺术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问题
3.解决了传统精英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矛盾问题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注重教学成果的孵化与办学特色的凝练,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五个一千万工程”,每年一千万支持学科建设、创作展演,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音乐学院建设有数字音乐实验室一个,音乐厅3间,midi教室3间,排练厅10间,琴房372间,其中有9台雅马哈三角钢琴和7台斯坦威三角钢琴,钢琴及其它器乐总投入近2000万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硬件设施。
围绕项目的总体设计,通过“三个侧重”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三个路径”形成民族文化育人体系,“三个加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一)“三个侧重”构建特色高质量课程体系
1.侧重核心课程建设。加强对核心课程的认定与管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成立课程教研小组,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侧重特色课程开发。充分利用云南地方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地方文学和人才资源,建设有云南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3.侧重精品课程引领。通过对省级精品课程《演唱》《音乐美学》《云南民族音乐》《和声》的建设,辐射带动其他课程,2019年有3门课程获批为省级一流课程,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新进展。
(二)“三个路径”形成民族文化育人体系
坚持把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把传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云南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把典型的音乐创作、表演、传播范式与云南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结合起来。路径一:实施云南民族音乐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进创作、进展演并举。开设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模唱》等课程,出版了《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图录》以及各类音像制品,建设了一个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展厅,都是代表性的成果;路径二:开展“走出去”与“请进来”活动。每年不定期邀请各民族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让传承人参与到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中来,构建教学和学习的新形态;组织学生到民族聚居地进行采风、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路径三:成立具有民间特色的学生艺术团。实现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贯穿,其中“栽秧鼓艺术团”已经成立十多年,多次代表省上参加各级演出,获得好评。
(三)“三个加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加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与电视台、歌舞团、中小学等建立了20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
2.加强制订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大力推进与国标对接,以省上专业综合评价、审核评估等工作表达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实践教学全过程建立起统一而明确的评价标准。
3.加强大型展演和专业比赛的孵化力度。有计划、有安排地组织学生参加“金钟奖”等重大比赛;把排演大型民族音乐原创剧目列入学院重点工作,驱动创新型音乐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