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果总结
-
音乐学院始建于1959年,作为云南艺术学院最早的办学单位之一,依托传统专业积淀、融入地方音乐文化优势建设发展学科,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中逐步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优势和鲜明的办学个性,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培养了大批以赵宽仁、余群、田智周、杨放、陈勇、刘晓耕、万里等著名音乐家为代表的名师名家。近年来,学院依托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坚持继承传统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全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内涵建设,聚焦特色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成“边疆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创新改革与实践”项目,成果显著。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本项目依托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优势与位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带的区位优势,依靠音乐专业60年建设的基础,坚持“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学科发展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持续动力,以弘扬、传播、推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目标,致力于培养“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一流音乐人才。
在多年的项目实施中团队成员坚持将云南民族音乐资源应用于音乐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强化民族特色,推动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云南乃至全国高等艺术教学中独树一帜,对云南省的音乐教育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做出积极贡献。在人才培养主体、教学模式、知识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云南艺术学院地缘优势、民族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打造云南省音乐人才培养的新高地,更好地服务于云南省的文化战略定位。项目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了大批面向民族文化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二、成果简介
本成果在教学模式、知识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一中心双实践四主线”的培养模式。
(一)“一中心”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一中心”是指以服务区域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为中心。将云南民族文化与音乐专业建设进行全方位融合,在专业建设与改革发展中力求做到:以培植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与着眼点;以服务社会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助力器。
(二)“双实践”提升学生专业竞争力
“双实践”是指传统实践与特色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开展传统的艺术专业实践;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及其文化产业的实践也成为一大特色,学生通过走向田野、调查采风、基层演出和舞台实践的相互结合,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深层次研究与创作实践,提升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提前习得各种工作经验,拓宽视野和就业口径。
(三)“四主线”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主线一:课程设置上从“云南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建构”“民族地区表演创作人才技能培养的多元化”“民族表演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课程设置与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打破同质化;主线二:教学方法改革上,打破传统一对一、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采用“个别课”与“集体课”结合;打破“大锅饭”的培养模式,实行分层管理,分类培养;主线三: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闭合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和改进机制,为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共同发力。主线四: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坚持课堂教学能力与创作表演能力共同提升,致力于打造教学名师与创作表演名家并举的双师双能型队伍,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
三、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了地方高校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的路径与机制问题
2.解决了文化强省建设中所需的艺术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问题
3.解决了传统精英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矛盾问题
四、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注重教学成果的孵化与办学特色的凝练,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五个一千万工程”,每年一千万支持学科建设、创作展演,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音乐学院建设有数字音乐实验室一个,音乐厅3间,midi教室3间,排练厅10间,琴房372间,其中有9台雅马哈三角钢琴和7台斯坦威三角钢琴,钢琴及其它器乐总投入近2000万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硬件设施。
围绕项目的总体设计,我们通过“三个侧重”构建特色高质量课程体系,“三个路径”形成民族文化育人体系,“三个加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一)“三个侧重”构建特色高质量课程体系
以培养服务区域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音乐人才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侧重核心课程建设。加强对核心课程的认定与管理,教授上课率达100%,成立课程教研小组,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侧重特色课程开发。充分利用云南地方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地方文学和人才资源,建设有云南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3、侧重精品课程引领。通过对省级精品课程《演唱》《音乐美学》《云南民族音乐》《和声》的建设,辐射带动其他课程,2019年有3门课程获批为省级一流课程,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新进展。
(二)“三个路径”形成民族文化育人体系
坚持把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把传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云南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把典型的音乐创作、表演、传播范式与云南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结合起来。路径一:实施云南民族音乐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进创作、进展演并举。开设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模唱》等课程,出版了《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图录》以及各类音像制品,建设了一个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展厅,都是代表性的成果;路径二:开展“走出去”与“请进来”活动。每年不定期邀请各民族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让传承人参与到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中来,构建教学和学习的新形态;组织学生到民族聚居地进行采风、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路径三:成立具有民间特色的学生艺术团。实现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贯穿,其中“栽秧鼓艺术团”已经成立近十年,多次代表省上参加各级演出,获得好评。
(三)“三个加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加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力度。除校内实训基地外,与电视台、歌舞团、中小学等建立了20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场地。2、加强制订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大力推进与国标对接,以省上专业综合评价、审核评估等工作表达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实践教学全过程建立起统一而明确的评价标准。3、加强大型展演和专业比赛的孵化力度。有计划、有安排地组织学生参加“金钟奖”等重大比赛;把排演大型民族音乐原创剧目列入学院重点工作,通过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驱动创新型音乐人才的培养。
五、成果的创新点
(一)大型项目驱动资源整合实现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
以创演大型文艺项目和精品剧目为抓手,以切实服务区域文化发展为重点,在创作与展演中通过与地方文艺团体、政府部门、文化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整合,各方联动,形成育人合力,为师生专业能力提升创造机会,通过打造艺术精品让专业成为促进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让名师名家成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二)以问题导向为突破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创新
针对扩招后艺术类考生综合素质下降、普遍舞台实践能力不高、就业难三个典型问题,找准突破口,通过创建“高水平出特色的新课程、传统实践与特色实践相结合、分层教育分类培养”新机制 ,实施“科研项目育人、创新创业项目育人、艺术实践育人”新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舞台实践能力和情怀担当。
(三)实践教学的大平台实现专业实践的创新
基于学生专业基础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创新拓展性实践的需要,形成了校内与校外、教学与研究、舞台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的立体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除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以外,还与大理巍山县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基地,为学生文化采风活动常态化提供了条件,目前正在与各个乐团、剧场签订战略合作计划,在资源共享、人才输出、排演剧目、观摩见习等方面达成长期的合作, 为专业长足发展搭建平台。
六、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该项目紧紧抓住音乐人才的基点、特点、热点来建设发展专业,构建教学、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云南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借鉴当代世界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走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路子。项目充实了学科、专业建设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相融合的内涵;创新了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模式、体系;达到了“四个有助于”:有助于凝练专业特色发展方向;有助于提升民族音乐创作与表演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助于加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在民族学、人类学相关学科方面的学术根基;有助于服务地方文化以拓展人才成长空间。
通过多年的实施,该项目推广应用效果好,表现在:
(一)教学改革成果
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教学成果1项,
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建设有省级“音乐教学与展演实验中心”,省级“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二)科研成果
有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省级教改研究课题6项,省级民族文化
研究课题22项。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果
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管理先进集体1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省级文化名家1人,省级突出贡献奖1人,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级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委联系专家1人,省级四个一批人才3人。
(四)创作展演成果
与省委省政府、地方文艺团体共同编创、排演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岭天籁》在人民大会堂成功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慰问;与省委宣传部、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中国歌舞剧院合作的原创歌剧《号角》填补了云南歌剧的空白;有3个国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师生共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等各类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170余项。
(五)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成果
该项目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立足云南区域特色,为实现云南文化大省与强省建设目标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近10年我院音乐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0%。70%学生就业选择地方文艺团体、文化公司、中小学、文艺培训机构等,现已成为云南各级文艺团体和行政文化馆的中坚力量,部分成为知名艺术家,为地方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学改革经验先后到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等兄弟院校进行宣讲,国内外多家院校和教学机构到我院学习交流。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金铁霖、马秋华教授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面向未来,音乐学院将继续秉承“海涵地负、继往开来”的学校精神,“务实、求新、尚美”的校训,“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校风,“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学风,“德厚艺精、授业树人”的教风,坚持“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战略定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学、科研、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把学校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和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艺术大学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