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探索新时代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成果总结
    • 成果总结

一、项目背景

(一)国家发展新战略:《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探索新时期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指导下,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纲领、以区域美术发展需求为导向,树立互融、互动、互进的发展理念。

(二)时代发展新需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与国内高校教育发展政策保持一致。近年来在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通过专业设置的不断优化,强调以融合发展为基础,以协同互进为导向,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形成互动共生的发展亮点。结合美术学科自身传统特色,传承专业技能,鼓励创新意识。

(三)互动共进新方向:在互融现状的基础上确认新方向,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美术人才的新需求,本项目以构建国家一流学科为主要目标;以发挥专业集群优势与推广中国美学理念的特色发展为途径;探索与实践“三维联动”“协同共建”“美育与国际化发展”的美术人才培养新机制,将美术学科建设成为区域内美术教育的主力军和美育实施的排头兵。

二、项目研究的前期基础

(一)学科建设的基础: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美术学科已获批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油画、版画);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造型艺术与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

(二)教学质量体系的保障: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科本科专业课程试点;省级教学成果奖4次;省级名师团队4个;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2项。出版教材53部。期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艺术实践、教学案例等项目成果的运用,学生国家级、省级展览、竞赛获奖及入选371项,举办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学术论坛、交流活动52项。

(三)互动体系的前期准备:已与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及各大艺术高校美术学科搭建了基础的教学交流平台,在省内已形成具有较大优势的美术教育力量,毕业生任高校美术教育的一线教师占全省总数的80%以上。

三、项目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本项目围绕一个目标(构建国家一流学科为主要目标),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专业集群优势与推广中国美学理念的特色发展为途径),使用三个方法(探索与实践“三维联动”“协同共建”“美育与国际化发展”的新机制),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探索与实践新时期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维联动”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内率先在美术领域提出 “成果+课程+教学”三维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本学科重新思考传统教育模式优势与不足,在成果导向教育的基础上,以成果导向倒推课程;以课程设置引导教学;以教学实践产出成果,强调多元化的成果运用。通过项目、展览导向课程设置,强调实践课程项目化,以展览、项目的效能、影响及专业知识掌握度为评估标准,以此反推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反哺展览及项目。

通过聘用校外专家、企业导师、职业规划师等不断丰富师资结构,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社会需求导致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强调工作室应变机制,从教学结构上根本解决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对岗位需求的应变能力。同时,近年来,依托学校专项资金和美术学院发展经费,合理规划资金投入,学科建设经费投入2700余万,基础教学设备投入1500余万元,法国卢浮宫石膏采购600余万元,数字化艺术创作设备600余万元,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协同共建,融合互动

以三维联动为基础,以项目、展览带动校校、校企间的高频互动,从共融状态逐步深化、扩大其维度,形成了协同共建的新局面。近年来,美术学科搭建了“项目轨道、展览轨道、教学轨道、师培轨道、研讨轨道,信息轨道”,构建了一个社会需求与学科专业迭代之间的挂链矩阵,通过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高层次院校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充分的发挥了学科集群容载量大、竞争力强的高性能和品牌化特点。

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实现专业交叉,提高专业集群成果应用效能。从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选课制度,课程资源建设,教材编著出版,测试体系搭建,多元化就业升学渠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7个方面积极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工作,制定大类培养、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通过协同共建,切实提高云南省美术教育整体水平。

(三)推广中国美学理念,实践美育与国际化发展新特色

中国美育的研究与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全面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将美育与振兴美术事业、弘扬民族精神、服务社会发展相结合是时代的需求。本学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集群优势与学科内专业特点,将思政因子植入课程设计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创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美术领域的育人功能。同时以展览、项目推进非遗“活化”进程,弘扬民族精神。

本学科建立实训实践基地21个,受益人数2.3万余人次,联合国内知名美术馆举办展览128次,美化公共空间数15万平方米,观展人次超过60万。同时,本学科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通过与20余个国家的艺术高校、美术机构互动,已举办“南亚东南亚美术作品系列展览”“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艺术高校美术作品邀请展”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展览50余次,践行推广中国美学理念的历史使命。

四、项目成果的基本内容

(一)人才培养新模式带来的教学成果

1.项目实施以来美术学科学生取得的成果

(1)学生获奖、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及项目

国家级、省级展览入选、获奖如“历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 ”“大路西行·中国油画作品展”“历届世界军运会美展”等展览881项;国家级大创立项15项。

(2)以项目展览为教学驱动的成果

打造“艺术和韵—油画系年展”“观·又见—壁画系优秀作品展”“人美之星—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云南汇·绘云南—名家系列作品展”绘本·云南艺术学院第五届美术作品双年展” “合成分解-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双年展 ”等品牌展览15项,累计大型项目展览举办128次,以项目、展览带动教学。

2.项目实施以来教师团队取得的成果

(1)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茶马古道梦·一带一路情云南民族主题美术作品展”;“一带一路—西部版画新力量版画创作展”;“云南现代重彩画人才培养项目“;“西部地区—版画高层次人才培养”;《大禹治水》油画创作资助项目和《大禹治水》滚动资助项目”;《佤族文化》系列创作项目和《佤族文化》滚动资助项目等10项。

(2)省级项目:《新形式下的云南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云南语境下的当代综合材料绘画专题研究》等51项。

(3)国家级省级展览:教师团队在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全国水彩粉画展、中国油画展、全国体育美展、全国青年水彩画展等国家重要展览中获奖79项、入选513项;云南省美展、云南省水彩展等省级重要展览中获奖、入选1300余项。

(4)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出版教材、专著共计900项

论文、教材、专著:学术论文发表在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上389篇;《艺术概论》《云南民族美术学》《外国美术随话》《水彩画技法研究》、《写实人物优化探论及案例赏析》等教材57部;《中国当代水彩画作品集》、《万物为师—袁晓岑诞辰百年艺术文集》《寻常异象—陈流2016水彩、油画作品集》《绘本—美术学院作品双年展》《合成分解—美术学院作品双年展》《美术学院毕业作品集》等专著254部。

(二)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协同共建的成果

近年来,通过完全学分制的稳步推进,实现教学的专业融合与交叉,协同发展,互动互进,形成专业集群优势。目前,云南艺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类艺术院校,美术学科获批B级(进入全国前30%),学科内三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两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一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一个省级数字化艺术创作重点实验室,以此推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高层次院校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互动共进,持续扩大集群优势。同时影响省内高校美术学科的发展机制,有效提高区域内整体美术教育水平。

优化美术学科专业集群共享体系,举办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推进研讨会”“花鸟云南”“沿古变今”“中德—艺术的两种状态”、“otherwhere中德艺术工作坊”“中俄艺术高校联盟-大师班”“人类命运共同体,艺术文化多样性”等多个学术共建论坛,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建立战略合作。

通过共享美术学科的教学成果,影响了省内高校美术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及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了区域内整体美术教育水平。该项目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孟加拉等国外地区和省内高校的普遍运用,拓宽了相关艺术院校美术学科各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加强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美育与国际化发展的成果

1.践行文化复兴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成果转化应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新农村建设、地方文化品牌推广项目、实施项目225项,其中包含公共空间壁画、雕塑绘制150000平方。具体情况如下:

师生项目:例如: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七彩云南彩车》制作,荣获“华美奖”;云南省海埂会议中心《高原阳光》系列大型壁画;云南省文联委托创作大型壁画《云之上》;中山纪念图书馆艺术装饰壁画设计项目;大理市宣传部委托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大理考察工作》主题壁画项目;云南省武警总队警史馆的雕塑与壁画的设计项目;普洱市博物馆壁画及场景制作等43项。

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香格里拉寿国寺壁画绘制项目;维西县党建文化墙绘制项目;昆明海埂公园文化墙建设项目;沧源文化墙项目;独克宗古城核心价值观长廊项目;德宏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墙改造项目;河南·漯河市神州鸟园4A景区文化墙提升;“艺绘美丽”系列活动;“七彩假期”主题活动等思政案例182项。

2.进行学术交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

结合区域优势打造出“学术水准高、效能辐射大、影响范围广”的系列高水平大型学术成果汇报展,开展具有品牌效应的系列国际性学术活动百余次,受益人群达到60余万人次。以实现学科内专业成果与教学的国际双向互通,形成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格局。

3.扩大影响范围,举办国际性学术活动

学术讲座:《绘画与文字》莫扎特大学;《漫谈民间版画艺术云南甲》纽伦堡大学 ;《中缅文化艺术交流周》缅甸中缅文化交流中心;《水墨与我的梦》图宾根艺术家联盟画廊;《水彩材料表现研究》达卡大学、吉大港大学等56项。

学术展览:“云南现代重彩画东南亚巡展”;“问梦·艺术作品展(德、英、泰)”“中泰艺术周清迈之像艺术展”;“中俄艺术高校联盟美展”;“亚洲艺术双年展(孟)”“IWS国际水彩双年展(中、缅、孟、印、巴)”“生命之象·艺术家的印度视觉”“中法文化之春·艺术展”“中德艺术交流展”等国际性展览55次。通过在英国、德国、泰国及国内多地美术馆及艺术中心的师生联展,打造师生优质绘画品牌。如“浮生若梦—陈流水彩画作品系列展”“问梦—艺术作品系列展”“绘云南—系列作品展”“谱系+1978年以来的云南油画”“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美术作品系列展”等363次。

五、展望项目的未来

(一)互进共创是本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自项目实施以来,美术学科取得的成果显著,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较好的成果公信度与国际影响力。互进共创,是当前国内综合艺术院校推进美术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和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依托本项目现阶段取得的成果,美术学科将不断深化集群优势带来的辐射效应,保障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完备集群优势的轨道配置,保障专业交叉与融合创新的持续推进;不断完善集群优势间轨道设置,保障轨道通畅与完备。

(二)持续扩大美育效能与中国美学理念的影响力。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美术创作,不仅仅只是体现我国历史文脉和繁荣景象,更要不断提高成果质量,强化思政因子在教学、项目、展览中的作用,在不断探索美育新途径,持续扩大中国美学理念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积极融入云南的“三个定位”,持续提高国际合作与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科未来发展规划中,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升力度,进一步拓展创新路径,积极探索高校美术学科“互进”方式。以现有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品牌为基础,树立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品质的新标杆,建立更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更加高效的教学团队。为培养高质量的美术一流人才做更大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