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万凡,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现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2010年起任“云南省玉雕大师”评审专家(省委宣传部);2017年“云南省玉石雕刻工技术技能竞赛”评审小组组长(省总工会);组织或参与了“云南玉雕大师作品展”等省一级设计类赛事十余次,并极力推动云南翡翠雕刻创作创新实践;策划了本省数十个各类玉(翡翠)雕创作展览,推动了玉雕与美术、设计界互动、融合;参加国内、省内各类学术活动十数次,或主题发言或主题讲座。
获奖情况
1. 2021年,“毕业设计”课程获教育部“国家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排名第二)。
2. 2021年,“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高校政用产学研协同育人‘五三三’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主要成员)。
3. 2022年,获云南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4. 2021年,项目“服务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设计学教师团队”获云南省教育厅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排名第二)。
5. 2013年获云南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要成员)。
6. 2006年,获中国设计“百名杰出青年设计人才”称号(中国包协)。
7.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系列海报设计获得主办方采用(中国美协、国家体育总局)。
8. 2009年,《同行》画册设计获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优秀奖(中国出版社工作者协会)。
9. 2015年产品设计《精神家园》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中国工美协)。
10. 2015年,产品设计《花样年华》入选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中国文化部)。
主要贡献
现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任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主管教学、科研、外事的副院长中,积极推进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执行与实践。具体贡献如下:
1. “模式”初探。2004年,带领学生围绕腾冲展开毕业设计,首次尝试了“主题创意民族文化”的教学方式,为后期将“毕业设计”课程凝练为“服务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用产学研'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探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次第“花”开。作为“模式”的初创者及后期学院教学管理负责人,积极践行学院——服务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用产学研”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部署。2004-2022年间,每年与云南一个富有区域资源优势的市、县地方政府合作,组织教学团队展开将生态文明建设、民族文化特色与设计服务相融合的全方位、主题创意实践活动,并坚持持续19年不间断。该活动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业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云南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案例并上报中央;《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文汇报》等媒体多次对该系列活动成果进行专题报道;该成果教学效果显著,我院设计学科5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本项目成果依托课程《毕业设计》2021年获首批国家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入选教学名师和团队。
3. 以“研”带“教”。依托该教学模式体系,带领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学”为路径,深入田间地头十余年,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这些项目既是“服务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用产学研'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出的硕果,也为学院开展进一步深化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科研项目如下:2022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信息时代智能化设计创新方法论研究”子课题“绿色IT的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智能化保护”项目;2019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云南翡翠雕刻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承担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云南翡翠雕刻工艺体系构建研究》;2021年承担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云南民间工艺文化研究与设计硕士生导师团队”(云南省学位委员会);2020年承担云南省专业硕士研究生优质课程“傣泰民族传统首饰的工艺与形制比较研究”(云南省学位委员会);2019年承担云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云南翡翠雕刻工艺与创新设计案例库”(云南省学位委员会)。
4. 以“教”哺“研”。将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心得体会、科学研究成果总结整理,先后出版专著3部(约100万字)、教材4部(约150万字),发表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论文核心期刊8篇、其他30余篇,印证了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具体如下:专著《未来之路》、《乡土·画志》、《在设计·再设计》;教材《设计策划与管理》(云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设计学核心课程教材)、《VI与标志设计》(核心课程教材)、《冲刺美院》上、下册、《电子杂志设计》。。核心期刊8篇(《装饰》杂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其他30余篇(《现代广告》杂志、《西南《包装&设计》、《云南民族艺术》、《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昆明冶金专科学校》学报等刊物)。
5. 个人教学成果。在校地合作模式的教学实践中,个人的学术研究领域愈加清晰、聚焦。近年来,本人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传统工艺、云南玉石(翡翠)雕刻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所带的学生现已成长为云南省玉雕大师4人、硕士生24人、博士生8人、高校教师13人和玉雕创作人30余人。先后指导学生完成涉及翡翠雕刻实践与研究的课题14个;指导学生完成涉及玉(翡翠)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学位论文30余篇;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奖项7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