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陈劲松,男,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非遗项目评审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云南专委会副会长,云南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获奖情况
1. 2021年作为课程负责人,《毕业设计》课程获得国家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入选教学名师和团队(颁奖单位:教育部);
2. 2021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高校‘政用产学研’协同育人‘五三三’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本科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立项单位:教育部);
3. 2021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乡村振兴视野中白族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立项(立项单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4. 2021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制度话语与创新路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案例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立项(立项单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5. 2021年,“服务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设计学教师团队”获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项目负责人,颁奖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6. 2021年,“基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产品设计专业虚拟教研室”获省级虚拟教研室立项(项目负责人,立项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7. 2020年作为课程负责人,《云南特色民间工艺》课程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一流课程(颁奖单位:教育部);
8. 2020年,课程《民族民间工艺研究》获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项目负责人,立项单位:云南省学位委员会);
9. 2019年作为专业负责人,产品设计专业立项为第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
10. 201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北京国庆游行“云南彩车”总体设计,获“华美奖”(颁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服务保障和群众游行指挥部);
11. 2022年获云南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分别为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
12. 2017年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颁奖单位:云南省政府);
13. 2016年获云南省“云岭教学名师”(颁奖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14. 2015年负责 “产品设计专业”立项为云南省高等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本科品牌专业);
15. 2014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颁奖单位:云南省政府);
16. 2014年云南省教育厅授牌“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陈劲松工作室” (颁奖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17. 2014年组织申报云南省“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获通过;
18. 2013年获“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颁奖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19. 2013年获云南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颁奖单位:云南省政府);
20. 2012年负责 “产品设计专业”立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1. 2012年获“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审一等奖”(颁奖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22. 2011年论文获“云南省第三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颁奖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23. 2010年主编《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系列丛书》被列为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颁奖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24. 2010年编著特色教材《云南特色民间工艺》荣获“省级优秀教材奖”(颁奖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25. 2010年负责并主讲课程《云南特色民间工艺》被评为云南省精品课程;
26. 2009年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颁奖单位:云南省政府);
27. 2007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颁奖单位:云南省教育厅、省人事厅);
28. 2004年获“1989-2004年度全国百佳室内建筑师”称号(颁奖单位:中国建筑学会CIID);
2001年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颁奖单位:云南省政府)。
主要贡献
1. 作为学科带头人,以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为契机,提出并践行——服务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用产学研”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计划。本项目成果的依托课程《毕业设计》2021年获得国家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同时获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云南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 率领教学团队积极服务社会,立足云南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优势与云南各地方政府合作,进行系统的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与设计服务融合的设计实践活动。从2004年至今,与地方政府合作,每年一次,以凸显地方区域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为原则的大型创意活动,获国内外专家学者、省市领导及业界的高度好评,成为云南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案例并上报中央。圆满完成2013年云南省委宣传部委托的“美丽云南”主题设计创意活动;2015年主持云南省文产办委托的“特色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高级研修班”培训任务。17年来,带领团队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协同,深入推进服务于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用产学研”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近年《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化报》等重要媒体连续多次对系列活动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3. 带头深入云南民族地区,持续20年,行程数万里进行云南特色文化资源-民间工艺文化的系统调研,编著《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及主编《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系列丛书》,获云南省优秀教材、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云南省优秀出版物,搭建设计学科特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2020年主讲课程《云南特色民间工艺》获国家级一流课程。
4. 主持并系统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设计课堂”活动,使民间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在设计教学中得到传播。《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6日对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做了题为:“民族味提升学生就业率”的专题报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设计课堂,将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意、市场经济相连接,激活民族文化的活力,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特色亮点。
5. 牵头与云南特色文化骨干企业协作,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系统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活动,举办多次大型的活动成果展。《香港文汇报》2014年9月7日做了题为“校企合作促进保护、让沉非遗活起来、云南民间艺术传人进课堂”对本项目承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民族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产业化方面的成绩也作了专题报道。
6. 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面的突出成绩,本人被《光明日报》聘为“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委员”,被文旅部聘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专家。2015年团队被文化部遴选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高校,至今完成600多人次的研培任务。2017年获文旅部批准,与中央美院共建“传统工艺工作站”,让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