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果简介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发布日期:2022-11-15    浏览次数:

一、 强化目标引领:服务于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

服务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结合“社会需求”和“知识前沿”来进行顶层设计。“五三三”模式从学科定位、专业侧重、课程设置、命题遴选等层面入手,全方位、多维度的植入“民族文化”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强化“文化自觉”、“新学科交叉”等意识,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路径的高度契合。19年来,学院培养了7600余名省内外本科毕业生,其中60%的人才植根云南,服务于民族地区,把设计书写在边疆的红土地上。

二、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提升”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拓宽培养口径、注重交叉培养、突出特色优势。

“五三三”模式在满足国家质量标准的通识教学基础上,将云南的“民族与地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概念融入其中,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和“生态意识”的建立,并聚焦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以问题为导向,以科学思维观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和专业建树,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并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格局。

三、形成教学集群模式:构建“模块化培养、导师化管理、合作化教育”三个层级的教学生态链。

以“五三三”模式构建“模块化培养、导师化管理、合作化教育”三层级教学结构体系,淡化课程名称(150门专业课),注重知识点掌握(约2000个),梳理出系统的专业课程集群(约20个),形成一条让知识在思维中“活态化”运用的实践教学路径。

四、以“五”原则构建的“校地合作”模式,实现了教育教学方式多层次、多路径的联动增效。

依托“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科研”五方平台,组建教学导师团队集群,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并通过集群式教授、多元化评价,不断优化和提升成效。最终形成“将用人单位从人才的使用者,转化为教育目标设定的论证者、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者、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者”这样一个可逆变的多层联动教学体系。

五、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联动“学校、社会、科研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

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科研平台为抓手、以学校基础教育为出发点,协同“学校、社会、科研平台”三方力量,实现“政用产学研”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持续19年,每年选择云南的一个特色县市区合作,培养了大量服务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创新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