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果总结
-
一、缘起
2000 年,鉴于云南艺术学院乃至云南省缺少现代艺术教育和专业影视教育的现状,原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副主任宋杰教授,向学校提出了一个九千字的报告《在云南艺术学院建立电影电视系的构想》。这个报告强调了建立现代视听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释了办学思路、办学思想和办学目的,并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教材、师资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2001 年6 月,云南艺术学院影视系正式成立。
二、本体论影视教育观念
影视系建立之初,被称为“中国现代电影学院之父”、“第五代导演精神导师”的著名电影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周传基教授受宋杰教授邀请来到云艺。已经76 岁高龄的周传基先生,满怀建立新兴影视教育的热情,克服缺氧带来的呼吸困难,一头扎进了新影视教育的筹建中。
2001 年,整个中国的影视教育格局主要有两个样板,一个是以北京电影学院主导的培养电影艺术家的传统电影教育,一个是以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为主导的培养电视人才的传媒教育。当宋杰教授和周传基先生商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影视系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与上述两家办学机构完全不同的新兴影视教育机构!
周传基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式影视教学是综合论,这个观念的核心不是从电影电视的本体上去考虑问题,而是从电影电视象什么教起,结果导致我们的现在电影电视的作品大多是非电影的,缺乏国际竞争力和认同感。因此,我们的影视系应该首先从电影电视是什么教其起,即从媒介材料的研究开始,充分认识电影电视的媒介本性,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学会用以表情达意,讲述故事的媒介语言
——视听语言。于是,本体论的影视教育观念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针对国内传统影视教育过于依赖文学性思维、综合论泛滥、实践性教学薄弱、创作理念徘徊于戏剧与文学间等突出的问题,周传基先生和宋杰教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办学的理念:
1、教育学生从电影电视的本质特性去认识视听媒介;
2、教学、科研、创作紧紧围绕视听语言这个中心进行;
3、不培养艺术家,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制作骨干;
4、注重学生视听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5、教学以“实证、实践、实战”为原则,认为实践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6、强调视听心理的学习和研究
7、将纪录片教育作为认识视听媒介本性和视听语言的最佳途径;
8、注重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体论影视教育的办学思想,那就是:从媒介材料入手认识视听媒介的本性,以视听语言为中心,讲求“实证、实践、实战”的办学方针,注重视听传播的心理效应,培养具有较强视听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影视制作骨干。
周传基先生和宋杰教授都意识到:本体论影视教育观念可能不被人理解甚至
招致反对,因为这是一场影视教育的革命!这个办学思想力图改变目前已经多年未变的电影教育格局之上,使中国的影视教育跟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脚步,但它会触及传统反影视本体教育的根本利益,反对和排斥之声会此起彼伏。
三、本体论影视教育从纪录片的读解开始
按照本体论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周先生和宋杰教授设计了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师资培养、教材选择与编写、毕业创作等。
传统的影视教学大多是从“电影电视是各种艺术的综合”这样一个基础出发的,因此常常忽视了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理解和认识电影。综合论的最致命的问题在于电影电视不是自己,而是其它因素的相加。
视听媒介的本性在于纪录的精确性与具体性。人类所有的传播媒介,没有任何媒介在纪录性上能够与视听媒介媲美。纪录片作为视听媒介本体的延伸,也是二十世纪的一种新兴传播类型与艺术方式。因此,纪录片成为影视专业学生认识纪录性最佳的途径与方式。
云艺影视学院的学生进校之后,所上的第一门课程就是《影片读解》,而这个课程是从纪录片开始的。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学习纪录片的制作,而是通过课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视听媒介的本质特性。纪录片的读解并不教学生去分析影片的思想、主题、人物性格、结构等,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看”电影。看电影不是去看故事,而是去读解光影、色彩、角度、透镜、距离、方向、运动、声音等这些视听元素是如何构成影片的。那些来自现实的、鲜活生动的视听镜头,能够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媒介的本质性特性,然后我们从知觉心理学、格式塔心
理学等心理学入手,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懂得电影电视的本体。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纪录片读解的方式认识视听的本体,才能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视听思维和视听语言能力。
本体论教学的初期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当时的学生的作业和作品,体现出对媒介本性的尊重,视听构成更为完善,视听表达更为自然所有这些特点与
从纪录片读解开始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四、以视听语言为中心的本体论影视教育
视听文化作为二十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和工业体系,是上个世纪最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视听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视听媒介成为最为强大且影响力深远的媒介方式。人类的文化格局因此而大大地改观,过去由文字语言所承担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将被视听文化替代,一个由文字语言文化向视听文化的世界性转移已经开始。视听思维成为一种普泛性的思维方式被人类所接受。电影诞生之时,人们仅仅把它当作纪录现实的一种工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风格的、有着深刻思想性的影视作品向人们表明:视听媒介可以成为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独特语言。
本体论影视教育的理念认为只有具备了视听思维观念,掌握了视听语言,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视听语言表情达意、讲述故事,因此,云艺影视学院教学非常明确地将视听语言的教学与研究置于核心的位置,大部分的制作课程,都是围绕着视听语言这个中心进行的。纪录片的教学与实践自然也不例外。
周传基先生是我国视听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开山鼻祖,在他积极的推广和倡导下,《视听语言》课程被作为影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写入了国家标准之中。作为
我国第五代导演的恩师和我国现代影视教育的“教父”,周先生的办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北京电影学院几代教育者,也把自己办学理念完整全面地体现在了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的建设过程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视听语言的研究和教学刚刚起步,宋杰教授就在研究生阶段跟随周先生学习视听语言,研究生毕业后,他就开始在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大学等高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视听语言课程,截止2001 年,他已经为不同专业的十多个班级和学生上过《视听语言》课,编辑了数小时的视听课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相对完善、科学、实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2001 年9 月,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此时恰逢宋杰教授所著的《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一书出版。因此,该书也成为《视听语言》课程当然的教科书。
在周传基教授和宋杰教授的积极推动下,《视听语言》课程迅速成为是影视学院整个教学体系中核心课程,它不但是几乎所有课程的支撑性课程,还由于课程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互动型、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成为影视学院具有示范性意义的课程。
宋杰教授领衔的《视听语言》课程,继2005 年成为云南艺术学院首批四
门优秀课程之一之后,又在2007 年成为云南艺术学院首批进入云南省精品课程建设的两门课程之一。2019 年,《视听语言》成为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2020 年,《视听语言》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一流课程。
宋杰教授编写出版的《视听语言》教材是一部具有普泛性的专业教材,不但先后获得云南省高校优秀教材、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而且还受到全国许
多大学影视教师的钟爱,全国至少五十余所大学所采用(每年至少有数千学生使用),并成为浙江、上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指定教材,出版社已经五次重印,是中国影视教材中销量较大的教材之一。之后,宋杰教授又编写了《视听语言:导论》讲义,作为《视听语言1》课程的教材;2018 年,又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协议,准备在今后5 年时间内出版《视听语言:方法、原理与路径》、《视听语言:时间与空间》等系列教材。目前,《视听语言:方法、原理与路径》已经完成初稿。
五、以视听语言为中心的纪录片教学与实践
影视学院建立初期,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列入了《纪录片基础》、《纪录片创作》、《影视人类学》等课程,但当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纪录片的制作者和从业者。但是,在2005 年,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作品《面人》、《碎片》、《Try to Remember》等纪录片分别在日本山形电影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法国巴黎真实电影节、瑞士真理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记录片、德国哥廷根国际电影节、挪威北欧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国际有影响的电影节入围或获奖之后,使我们意识到以视听语言为中心的本体论高等影视教育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中。纪录片教学不仅是学生认识视听媒介的最佳途径和创作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历史文献、国家记忆、社会观察、国民教育、生命成长、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等的重要手段或方式
于是,影视学院果断地把纪录片的教学与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下设置了纪录片方向,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加强,将《纪录片制作》分为四个学期,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教学,严格遵循以视听语言为中心的教学原则。2012 年,
又开办纪录片创作专硕。纪录片专业方向的学生的学习有三条线,一是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认识与培养,二是历史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梳理,三是专业技能的获得与提升。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耕耘,云艺的纪实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强调从视听本体上去认识视听媒介,注重视听思维的培养和视听语言的运用,重视思辨和质疑的态度;创作实践强调摄影机前的现实,固守电影的纪录本性,坚持用镜头揭示或展现事物的真实,为变化的社会留下纪录,探寻历史,唤醒沉睡的有意义的历史记忆,将创作者对现实、历史、文化、社会的主观性思考注入到摄影机前的存在中。
云艺的视听语言和纪录片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作,在讲求“实证、实践、实战”的教学方法,把实践作为是认识电影、学习电影最好的的教学手段。经过严格的训练与实践,学生的纪录片实践和创作成果喜人。以毕业创作而言,十九年来,共创作纪录、纪实影片187 部,其中获得国际电影节等奖项(含入围)
34 项;港澳台地区奖项8 项;国内奖项119 项。获奖数据及社会影响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书写了中国影视教育史上值得自豪的一页。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专家司达博士不无感慨地认为:云艺同一届本科生(影视学院2001 级导演专业)的毕业纪录片能在同一年(2005 年)同时入围全球顶尖的三大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即日本山形电影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法国巴黎真实电影节),这在2005 年以前三大纪录片电影节的历史上出来没有出现,2005 年至今,也没有出现过,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创造了历史。在2017 年为庆祝全国艺术专业硕士十周年而举办的全国艺术硕士优秀电影作品中,宋杰教授所带的研究生作品有三部作品入围,其数量占据了全国展演的十五部作品中的五分之一—
—同一位导师名下有三位研究生作品入围全国展演创造了历史的新纪录。
云艺纪录片的创作实践的骄人成果,引起了包括影视教育同行在内的广泛的社会影响,也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创作者的充分肯定。2019 年,暨南大学资深纪录片研究专家、广东省纪录片委员会主任谭天教授在观摩了我们一年一度毕业影展“麻园电影节”的纪录片后,对学生的纪录片作品赞誉有加,认为云艺的纪录片创作水平领先于全国其它院校。张艺谋的同学、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与影视制作专业创办人、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梁明教授,在先后观摩的2019 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的毕业影展后,非常肯定地对宋杰教授说:“你们学生的纪录片毕业创作在全国处于绝对一流的水平!”
六、作为生命教育的纪录片教育
纪录片的教育现在已成为各个艺术或传媒院校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但绝大多数纪录片教育教学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巧、技术的环节,专注于如何拍片,如何组织镜头,如何赢取观众,如何分析理解纪录片等这样环节,而忽视了纪录片创作实践中的道德和教育意义。
事实上,由于纪录片贴近现实,纪录或揭示现实的功能与特点,学生往往需要对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对现实状况进行积极思考,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需要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注意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态度,需要考量题材的道德尺度和伦理关系,体现出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因此,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生命过程的历练。
云艺纪录片教学特别重视将纪录片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手段,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观念和能力,还通过认识自我,体验生活,尊重人性,感悟生命等环节,培养适应国
家需要和时代要求的好人。
我们纪录片方向的毕业生,与其它方向的学生相比,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更为深度的理性思考,更具有社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思想上积极思考,行为上更为理性与成熟。我们以为,这个结果与我们把纪录片教育当作生命和人生教育的一个过程来看待有着密切的关系。
纪录片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媒介观念与技法的传授,更是一个生命教育的过程。
七、团结进取的优质教学团队
近二十年的纪录片教育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有一个优质教学团队。目前,这个教学团队拥有在编教师13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4 人,讲师 3人,助教3 人),同时吸纳国内著名的纪录片导演谭乐水、梁碧波、周卫平等双师型的制作人加入到教学团队,形成了结构合理,团结进取,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优势互补等特点的优质教学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全部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既认同本体论影视教育的观念,遵循以视听语言为中心的纪录片办学原则,同时又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在教材编写、论文发表、科研立项、教学研究、理论探讨、成果获奖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傅永寿教授专注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与教学,主要从事民族志影像纪录与创作实践,积极投身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纪录与抢救性保护,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级教学与科研项目10 余项,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制作了《长老们的历史记忆》、《他乡亦故乡》等多部人类学纪录片,将视听语言理论知识及民族影像志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民族志纪录片创作实践中,提升了学生在民族志纪录片创作的
理论认识及创作经验;团队带头人宋杰教授是一位集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创作实践为一体的多面型学者,他既编写了在全国有影响的《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
《纪录片:观念与语言》等教材或专著,发表了《古典纪录片原则的当代意义》、
《纪录片的精神:用视听语言反思质疑》、《有关纪录片观念的几个问题》等多上百篇论文,创作过上百部(集)影视戏剧作品,还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创作了具有个人鲜明风格的纪录片《老街映像》、《采风香格里拉》、《喀嘉》等,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在国际国内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双师型教师谭乐水、梁碧波、周卫平更是把自己非创作心得带入课堂,使学生受到鼓励与启迪。
云艺在纪录片培养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创作成果上取得全国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地位,形成了本体论下的注重视听语言的运用、讲求批判性思考、强调摄影机前的历史与现实等特点的“家族”风格。今天的云艺影视学院已经成为国内纪录片教育的重镇,其教学水平、创作成果、社会影响等都被得到教学和创作共同体的认同。
目前,纪实人才培养主要依托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2020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该专业的建设将继续坚持本体论影视教育的理念,将纪录片教育作为重中之重。2020 年,云南艺术学院纪录片创作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将“立足云南、服务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放眼世界”,走特色发展、卓越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建构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创作高地,将坚持本体论影视教育、研究和创作的思想,多举措整合国内外纪录片学术资源与创作力量,建立创作研究的有效支撑平台,积极争取服务于国家、社会或地方的研究创作项目,拓展“双师型”纪录片教学模式,着力于区域性民族、跨境视域下的南亚东南亚纪
录片形态和风格的研究,探讨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影视人类学的新方法和新可能,对有价值的影片进行读解与分析,探索将纪录片作为普泛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将在纪录片创作、研究、教育等领域,成为具有区域性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居于国内一流水平的的重要力量,并把本体论下的以视听语言为中心的纪实人才教学模式推广到更多的高校。